两会特别报道之:安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国前列
发布日期:2019-05-09 浏览次数:2322
“十年寒窗苦,一朝就业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福祉,更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同志的心。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带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摆到比以往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机制体制,出台政策举措,广开就业渠道,保障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尽快就业、创业,开创了高校毕业生广泛就业、创业的喜人局面。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每年毕业人数递增15%以上的背景下,仍然稳居在90%以上,向社会输送高校毕业生近100万人,为安徽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百姓家庭幸福作出了显著贡献。
即便是在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仍达88.53%,超过2008年同期水平,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前列位次,多次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通报表彰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在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比中,省教育厅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等校荣获“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尤其是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成效卓著。全年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4.5万人,比上年增加3万人,增幅达14%。截至8月3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9.8%,超过去年同期近1.3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22万人。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再次位居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建立领导体制、工作机制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和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各方面困难和压力不断增大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迅速建立、完善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省、市、县(区、市)三级政府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领导组),实行三级联动、共同推进。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任务,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各高校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就业,把就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全员动员,加大投入,狠抓落实。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制也相继建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结合实际,加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建设,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办法。先后建立了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制度、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督查和奖励制度、就业与招生及投入适度挂钩等多项制度,并着力推动这些制度在省、校两级不折不扣地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均衡发展。
完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
我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省政府每年都出台文件、召开会议,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文件、会议精神。早在2006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便制定印发了贯彻中办〔2005〕18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2009年,省长王三运主持召开省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问题。副省长谢广祥多次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调会议,着重研究贯彻国办发〔2009〕3号文件精神。2009年一年中,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5份重要文件,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则制定了15份配套文件,共有11项政策措施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出台政策措施频度之高、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也日趋健全。各级人社部门建起了为毕业生服务的窗口。省教育厅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信息网站。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按不低于学费总额1%的金额划拨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按不低于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并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选修课,开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
服务体系的健全,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件得到了普遍改善,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部门联动 搭建平台
全省组织、人社、发改、财政、教育等部门通力合作,携手联动,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辟多种渠道,畅通需求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各部门以项目作示范,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特岗计划”、“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等系列项目,落实优惠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09年,通过这些项目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达6808人,比2008年增加4417人。全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年均在64%以上。2010年基层项目安排高校毕业生6953人,比上年又增加100余人。其中“选调生”394人,“选聘生”1244人,“三支一扶” 1000人,农村义务教育特岗计划3808人,医科类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170人,毕业生志愿服务国家西部计划207人,全省基层政法干警定向培养招录毕业生396人。
省教育厅和铜陵市政府还联合举办了“2010年铜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县)建设人才供需暨产学研项目对接会”,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服务。
仅2010年,省和各高校就举办省级、校级毕业生就业综合招聘会14场,大型网络招聘月活动2场、“安徽企业校园行”5场、“沿江企业人才对接会”1场、“中小企业招聘会”1场,省级医药类、艺术类、师范类、高技能人才大型专场招聘会5场。另配合教育部等中央部委举办了12场网络招聘周活动。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次数达3万次,提供岗位数54.6万个,进场参加招聘的学生有55万余人次。
引导创业 帮扶“双困”
在大力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各高校还注重进行创业教育,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联合省人社厅在安徽科技学院举办了“安徽省首届大学生创业论坛”,全省近百所高校踊跃参加;在各个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进校园”活动,先后有4.8万名高校毕业生听取GYB讲座,2980名毕业生参加SYB培训。委厅还在全省高校遴选出100名创业指导师,进行创业师资培训。截至目前,2010年度全省毕业生实现创业人数106人,比2009年增加50人。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有一类毕业生就业尤为困难,即“双困”毕业生,他们家庭经济困难,就业也困难。委厅和各高校对“双困”毕业生进行重点帮扶。2010年,全省帮扶“双困”毕业生6370人,其中96%的人实现就业。
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这是对就业指导工作感人情状的真实描绘。
回眸“十一五”,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圈可点,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在不断提升。放眼“十二五”,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前景更为期待,教育事业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加重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种更有成效、更具活力、更足以惠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态势正在向我们走来!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带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摆到比以往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机制体制,出台政策举措,广开就业渠道,保障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尽快就业、创业,开创了高校毕业生广泛就业、创业的喜人局面。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每年毕业人数递增15%以上的背景下,仍然稳居在90%以上,向社会输送高校毕业生近100万人,为安徽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百姓家庭幸福作出了显著贡献。
即便是在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仍达88.53%,超过2008年同期水平,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前列位次,多次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通报表彰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在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比中,省教育厅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等校荣获“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尤其是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成效卓著。全年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4.5万人,比上年增加3万人,增幅达14%。截至8月3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9.8%,超过去年同期近1.3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22万人。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再次位居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建立领导体制、工作机制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和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各方面困难和压力不断增大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迅速建立、完善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省、市、县(区、市)三级政府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领导组),实行三级联动、共同推进。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任务,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各高校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就业,把就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全员动员,加大投入,狠抓落实。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制也相继建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结合实际,加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建设,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办法。先后建立了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制度、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督查和奖励制度、就业与招生及投入适度挂钩等多项制度,并着力推动这些制度在省、校两级不折不扣地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均衡发展。
完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
我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省政府每年都出台文件、召开会议,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文件、会议精神。早在2006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便制定印发了贯彻中办〔2005〕18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2009年,省长王三运主持召开省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问题。副省长谢广祥多次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调会议,着重研究贯彻国办发〔2009〕3号文件精神。2009年一年中,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5份重要文件,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则制定了15份配套文件,共有11项政策措施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出台政策措施频度之高、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也日趋健全。各级人社部门建起了为毕业生服务的窗口。省教育厅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信息网站。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按不低于学费总额1%的金额划拨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按不低于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并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选修课,开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
服务体系的健全,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件得到了普遍改善,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部门联动 搭建平台
全省组织、人社、发改、财政、教育等部门通力合作,携手联动,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辟多种渠道,畅通需求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各部门以项目作示范,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特岗计划”、“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等系列项目,落实优惠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09年,通过这些项目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达6808人,比2008年增加4417人。全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年均在64%以上。2010年基层项目安排高校毕业生6953人,比上年又增加100余人。其中“选调生”394人,“选聘生”1244人,“三支一扶” 1000人,农村义务教育特岗计划3808人,医科类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170人,毕业生志愿服务国家西部计划207人,全省基层政法干警定向培养招录毕业生396人。
省教育厅和铜陵市政府还联合举办了“2010年铜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县)建设人才供需暨产学研项目对接会”,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服务。
仅2010年,省和各高校就举办省级、校级毕业生就业综合招聘会14场,大型网络招聘月活动2场、“安徽企业校园行”5场、“沿江企业人才对接会”1场、“中小企业招聘会”1场,省级医药类、艺术类、师范类、高技能人才大型专场招聘会5场。另配合教育部等中央部委举办了12场网络招聘周活动。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次数达3万次,提供岗位数54.6万个,进场参加招聘的学生有55万余人次。
引导创业 帮扶“双困”
在大力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各高校还注重进行创业教育,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联合省人社厅在安徽科技学院举办了“安徽省首届大学生创业论坛”,全省近百所高校踊跃参加;在各个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进校园”活动,先后有4.8万名高校毕业生听取GYB讲座,2980名毕业生参加SYB培训。委厅还在全省高校遴选出100名创业指导师,进行创业师资培训。截至目前,2010年度全省毕业生实现创业人数106人,比2009年增加50人。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有一类毕业生就业尤为困难,即“双困”毕业生,他们家庭经济困难,就业也困难。委厅和各高校对“双困”毕业生进行重点帮扶。2010年,全省帮扶“双困”毕业生6370人,其中96%的人实现就业。
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这是对就业指导工作感人情状的真实描绘。
回眸“十一五”,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圈可点,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在不断提升。放眼“十二五”,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前景更为期待,教育事业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加重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种更有成效、更具活力、更足以惠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态势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