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全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成效显著在全国会上介绍经验
近日从国家人社部获悉,在全国85个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绩效中期评估结果中,合肥为优秀档次。11月10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卢仕仁在国家人社部召开的全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领导及参会代表的好评。
“十一五以来,合肥紧紧围绕‘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条主线,狠抓就业工作,累计投入就业资金15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16万人、困难人员就业6万人。”市人社局局长朱正跃介绍,“特别是从2009年合肥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以来,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形成合力,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一是创业人数大幅增加,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6.1万户、私营企业2.6万户、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2480个,创业人数超过10万。二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新增就业24.58万人,年均增速12.3%;私营企业新增10.27万人,同时,就业援助不断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实现了“出现一户、援助一户、稳定一户”。三是拉动经济增长明显,依托全市112个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企业2568户,上缴利税2.1亿元。
三项制度做好组织保障
据介绍,合肥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建立了三项制度,一是建立创业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召集人,成员涉及38个部门和群团组织,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良好格局。二是建立创业就业工作制度,向县市区及市直相关部门提出年度工作任务,制定考核方案,各部门具体抓落实。三是建立总结表彰制度,每年召开全市创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进行先进典型评比和表彰,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全部参加,进一步推动创建工作。
四种资金提供创业支持
该市设立1亿元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用于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积极扩大担保基金规模,出台文件确保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全市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已达到1.14亿元,大大超过了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平均水平;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市级及县市区级的两级财政自筹资金,扩大创业孵化基地规模,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强力支持基层服务机构,市下拨街道、社区专项工作经费近1200万元,确保创业指导服务向基层延伸,贴近群众。
五个平台热情帮扶创业
合肥打造了五个创业平台,一是兴建综合性创业园,县市区提供土地,市里投资建立综合性创业园,建筑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已累计安置创业实体424户。二是打造农民工创业园,全市共建立农民工创业园32个,面积达18万平方米,返乡农民工创办实体122个。三是开辟创业街,在城市繁华地段帮助从事商贸、零售等行业的创业者创业,全市共建立创业街46条,安置创业实体1055个。四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全市已建大学生创业园26个,安置创业实体185个。五是搭建项目选择平台,建立了供创业者选择的创业项目库,做到策划一批、生成一批、推出一批、滚动一批,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项目库已有项目近2000个。
六类服务力促创业成功
一是建立四级创业服务机构,县市区都成立了创业服务中心,街道、乡镇设立了创业服务所,社居委、行政村设立了创业服务站,配备了工作人员。二是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县市区都建立了创业服务大厅,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登记失业人员等人员,提供创业咨询、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场地安置、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等服务。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允许毕业2年内的大学生“零首付”注册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现已有注册企业近300户。同时,允许创业者在特定路段和时间段开辟夜市和摊点群,全市已有近20个创业摊点群。四是加强创业指导,聘用112名专家组成“创业导师团”,为创业者提供全程创业指导服务。五是开展五种创业培训,根据不同的创业阶段开展创业意识培训、创办企业培训、改善企业培训三种创业培训和公司模拟、基地实训两种创业实训,已创业培训2.12万人,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创业成功率52%。全市已确定了250个创业成功企业为实训基地,组织800余名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通过“师傅带徒”进行创业见习。六是举办系列专项活动,合肥率先在全国举办两届“中国·合肥技工节”,先后组织了“青年创业大赛”、“骄子创业我来扶持”、“巾帼创业帮扶”、“技能大师亮绝活”、“创业就业服务校园行”等近30项创业专项活动,进一步营造和谐创业环境。
目标考核定期督查到位
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要有手段来保证,合肥实行目标管理并严格考核。一是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市政府将创业就业工作目标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全年目标落实到位。二是实行创建工作目标管理,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开发区及市人社局、财政局、经信委、工商局等8个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年度考核。三是定期督查创建任务完成情况,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而努力。 |